春寒料峭时杜德配资
北方的春天向来是迟到的。当南国早已桃红柳绿,此地却还裹挟着料峭寒意。人们缩着脖子行走在街道上,仿佛连呼吸都带着几分谨慎。就在这样一个本该充满生机的季节里,这座城市却接连传来令人心颤的消息——几个未及弱冠的少年,竟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离开人世。
消息起初只是在同城群聊中悄然流传,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阴风,钻入每个家长的衣领。待到学校发出家长会通知时,那风已化作刺骨的寒流,不容忽视地席卷了整座城市。
刘氏妇人前后参加了两次家长会。她有两个儿子,都在同一所小学就读。通知上并未言明缘由,但字里行间透出的肃穆,已与往昔大不相同。往年的家长会,不是学期伊始,便是期末将至,总有个由头。这回却选在不上不下的时节,且要求格外严苛——必须父母出席,除非万不得已,才许祖辈代劳。
教室里,刘氏原以为会如往常般,听些校风建设、教学计划的陈词。不料开场便直指要害——喇叭里传出录播的声音,持续了约莫三刻钟。内容是他省几起学生自戕案例,更有一封少女绝笔,字字泣血,道尽走向绝路的历程。
展开剩余88%那是个中年男子的声音,机械地复述着少女的遗言。座中家长或低头记录,或摆弄手机,神情难辨。刘氏却听得心惊,仿佛随那声音走完了少女短暂的一生。广播止息,教室里弥漫着说不出的压抑。各科教员轮流上台,打破这短暂的沉寂。刘氏察觉出异样——往昔只谈课业,今番却屡屡提及\"心理健康\"四字。\"显见多数教员言谈间小心翼翼,如履薄冰。\"
数学教员是个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,直言不讳道出当下为师之难:\"诸位家长,老身执教三十载,往昔师道尊严,今成高危行当。学生有过不敢纠,考试不得打分,连批改符号都有讲究——对钩须大,错叉要小,恐伤孩童自信。试问,跪着的先生,如何教出站着的学生?\"
刘氏两度与会,两闻绝命书,心中涌起深深的无力。许多家长在社交平台记述所感。一位母亲写道,听罢遗书,浑身战栗,\"同排的母亲们都在抹泪。\"一位全职太太当场落泪,自省是否也将负面情绪倾泻于子女,使之成为家庭矛盾的\"隐形出口\"?
几乎同时,河北的芒果母亲也参加了类似主题的家长会。她身为律师,交际广阔,从教育系统的友人处得知,短短一学期,城中已有数名初中生自尽。其中一例就发生在他们小区——初一学生,父母离异后随母改嫁,继父与生母皆不闻不问,只得依附于无血缘的祖辈。
会前,老师布置特殊作业:学生须给父母写自白信,家长则需填写三十道自测题。符合者打钩,反之打叉。情景包括:
后来女儿告诉她,闺蜜的母亲三十题中仅一题打叉。那女孩在信上直言,最恨之人便是母亲。
以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会议在各城展开,家长态度却大相径庭。芒果母亲与刘氏视此为家校沟通的实践,为共同守护孩童提供了可能。但更多家长认为,学校分明是在推卸责任杜德配资,将心理健康的担子全推给家庭。
崩溃的母亲:一位母亲的肖像
同城的陈氏也在家长会上听到了同样的广播。作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,她对那写遗书的少女感同身受——她自己也常萌生死念。
会上,陈氏发现自己举目无亲。她从不参与家长群聊,接送孩子时也独来独往,活在自己的世界里。疫情间,线下授课仅一学期。教育子女上,她常感孤军奋战。
\"疲惫不堪,面对亲手带大的长子愈发无力,甚至厌恶,连拥抱的欲望都没有。我克制情绪,却精疲力竭,崩溃时常想一死了之,便不必忧心他的学业与未来。\"她说,从未在\"母亲\"这一身份中获得过快乐。
九一年生人,大学毕业即结婚,不久怀孕,顺理成章成为全职主妇。在这北方城市生活近十年,除家人外几乎无友。维系友谊需要精力,而她的力气早已消磨在家务中。十年人生仿佛只有一章:育儿。她的世界被禁锢在狭小空间里,与奶瓶、尿布、闹钟和啼哭为伴。身体的疲惫与社会的脱节,使她患上了产后抑郁。
长子入幼儿园后,她才得以喘息。趁此空档,她在六月觅得第一份工作——为城市人才引进计划审核档案。工作量大且机械,但她乐在其中,\"感到有价值,与人接触。\"
好景不长,新生活很快崩塌:入职不久,月经不至,检查发现再度怀孕。陈氏崩溃大哭,\"刚回归正轨,又偏离了。\"四个月后离职,再未工作。
人生坐标又变回孩子。\"孩子未达预期就更崩溃。\"她说。婆婆将孩子生理、心理、学业、行为等各方面问题都归咎于她。陈氏试图在这评价体系中及格,为长子读七年绘本,日日不辍,却发现他仍不会造句、组词、读题。生字听写四轮,依旧不识。
她也尝试做情绪稳定的大人。关于为何学习、为何写作业的话题,她与长子讨论无数次,解释未完成作业的后果与完成的收获。每次讨论都以哭闹告终。有次她失控掴了长子一掌,旋即自责,更厌恶自己。\"我怀疑教育方式,怀疑为母之能。\"
对家长会的作用,陈氏并不乐观。她甚至觉得学校避重就轻,内容全指向父母施压,却未提校园暴力,回避具体问题如监控部署与心理咨询实效。
长子一年级时就遭同学语言霸凌。\"傻子,废物\",长子三次提出转学。陈氏找过老师调座未果。直至近日,丈夫强硬要求,才得以解决。调座后,两个孩子关系缓和。
陈氏理解老师难处——班主任要照顾三十多个孩子,还要备课、开会、培训杜德配资,精力有限。但她希望至少在冲突时,给每个孩子说话的机会,了解前因后果,尝试解决。
事实上,为最大限度避免学生冲突与安全问题,儿子所在学校管理极严。二年级学生课间只能待在座位附近,如厕需报告。陈氏认为这可能导致恶性循环,\"把孩子按在原地不动,与同学产生矛盾都没有解决的时间与空间。\"她希望他们能更自由些。
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将至的青春期,陈氏尚未准备好应对——她连控制自己情绪都难。唯一庆幸的是,儿子性格不甚细腻,对许多事不在意,这或许能让他活得更自在。
一位中学教师的辞职
中科院最新统计显示,2022年约14.8%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。家长们痛心无奈,舆论场上,他们正在\"鸡娃\"与\"躺平\"的双重困境中举步维艰。
于是,教师似乎成了最该担责的一方——教书育人,岂能忽视学生内心世界?
然而现实是,教师们正处在校方、学生、家长博弈的夹缝中,有些人已濒临崩溃。同项调查显示,教师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不足16%,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30%。
吴小晴在春末递交辞呈,结束了不足一年的教职。二十六岁,2022年从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,通过校招进入江苏一所市直中学,任初一英语教师。这本是她的理想职业:体制内、稳定,享有寒暑假。
她是那种对生活满怀热情,连路遇流浪猫都要打招呼的女孩。若论教师标准——富有爱心、耐心等,她显然合格。同批新教师皆来自国内外名校。他们一同经历入职培训,以为能在讲台上\"实现自我价值\"。
但现实与预期天差地别。
她惊讶地发现,讲课竟是教师身份中最微不足道的环节。时间被切割成无数碎片,\"每分钟都有任务\",大量与教学无关的琐事占据了工作——
她所在的市直学校每周都有考试,每次大考后都有学科老师排名。这也是新教师内卷的战场。\"绩效考评虽不与成绩挂钩,但有无形压力\"——同批新教师在学生时代都是\"极致好学生\",进入职场后,\"好学生\"惯性仍在,无人能忍受自己是\"差生\",忍受所教班级成绩落后。
最初,她会自发为差生补课,与自暴自弃者谈心,但很快发现这是一种\"天真\"。
在这所生源不差的学校,吴小晴见过暴躁易怒、往女生杯里下药、踢打同学的男生,口头禅是\"我今天就要打死你,我替你爸妈教训你\"。一次课间,她见两个男生在地上厮打,其中一个患有多动症,言必带脏字。她勉强拉开二人,不料离开不久,多动症男生就将另一人的耳朵咬出血。
即使学生行为再恶劣,教师的惩罚也有明确界限:不能体罚、不能罚站,不能爆粗,最好避免身体接触,只能心平气和讲道理。
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和专业心理老师,会为问题学生建立心理档案,每次谈话都有记录。明确有心理疾病的,会要求家长签署同意书:\"明知学生不宜上学应养病却仍来上课,责任不在学校。\"
但某些极端情况下,即便学校无过错,仍需让步。吴小晴说,她班上一个女孩患双相情感障碍,病因可追溯至童年。父母忙于工作,只给手机和钱,不管饮食。女孩习惯晚上点外卖、夜宵,体重失控,初一已达二百多斤,在校备受歧视。父母最终离异。后来,女孩父亲来校闹事,称孩子是在学校得病,要求老师帮忙转学。但无校愿收。
吴小晴认为,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原生家庭关系密切。如班上一个女生,生于重男轻女之家,有三个弟弟,常遭责骂,\"若出现心理疾病毫不奇怪\"。
然而现实是,学生因心理问题可能出现的诸多风险行为,压力都由教师承担。前些时候,吴小晴所在学校有学生跳楼未遂,全校开会,领导要求班主任负责。她有个同学在同城另一所学校当班主任,有次学生晚上九点多不见踪影,急得她半夜外出寻找。
很多时候,家长似乎站在教师对立面。\"现在的家长,作业布置少了举报,多了也举报,\"吴小晴说,\"这城市有钱人多,都望子成龙。\"高考压力下沉至中考,焦虑蔓延,许多家长从初一就狠抓成绩。\"邻班有学生120分考了115,家长焦虑找来。\"
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,几乎每次家长会都会提及,最近一次是在四月二十二日。平时家长群里,老师也会分享相关文章。但吴小晴觉得收效甚微,\"成绩好的家长'鸡娃',差的不管孩子。\"
在学校,她感觉无人快乐。学生不乐,教师也不乐。她不仅身体疲惫,精神也长期高度紧张。
二十七岁生日前杜德配资,她决定彻底离开
发布于:山西省天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